想回家看看 期待父母那祈盼的眼神

2016-05-10 │ 亲情短信

  一日和朋友网上聊天,提及已有多年没回家看看,儿子出生到现在才第一次回家看望两位老人……

  我猜想,朋友一定会认为是不可思议的表情,车程一个小时就到,却不回家,一定会认为我们是不孝的,是不重亲情的。

  作为子女,我们又何尝不想常回家看看,但每次打电话一说回家,就拒绝,理由就是小孩子要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难得收拾,前几天为了回家给老人送香肠,是快到家才打的电话,不然又不会让我们回去,婆妈习惯了老两口的生活,总觉得麻烦……

  其实,“常回家看看”,是很多空巢老人的情感愿望,但就有这样一些老人,他们更喜欢安宁不被打扰的生活。

  我的婆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能和她信佛有关,把一切看空,她不希望我们去打扰她有规律的生活。婆妈甚至要去江西修行,远离亲情不要我们去看望她,说如果真孝顺,就了她这个心愿,她不需形式上的常回家看看,打电话问候。

  既然这样,我们得改变孝顺方式,顺着她,不给她添麻烦。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少回家,每次是他们来成都,也从来没给父母的零花钱,一次就没有,他们不需要,倒是两位老人每次来成都都会给我们一笔可观的数目,在很多朋友的眼里,都会认为不可能。

  父母是非常疼我们的,对我们的宠一直到现在到永远,我们常感觉到没达到中国传统孝顺的标准——常回家看看,我经常在思索——“在这个社会,老人应该怎样生活才更舒服,儿女应该怎样孝敬才能让大家都觉得合适?”这是需要多方面都要不断努力才可能呈现出来的美好状态。

  问了身边不少朋友,和父母分开住,自己单独居住在一个陌生城市时,究竟怎么和父母维系感情?很多人的回答是“打打电话,逢年过节回回家,给父母买一些礼物,有时候也会想起父母小时候对我们的照顾,以此对比当下的温暖。”但我却认为那不叫孝顺,是一种形式,孝顺是要从心里想到老人的冷暖后行动,顺从老人的意愿。

  对于客观条件造成的不能孝顺,让很多年轻人困惑:行业变动大,工作不稳定,要不工资只够自己一个人衣食住行,甚至连生病就觉得是压力,如何最大限度的孝敬父母就成了难题,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如果身体健全,甚至相当富足,对于懂事的儿女就是最大的支持,孝敬尽在心意之中,父母如果因为年龄渐长,需要照顾和陪伴,甚至精神上也需要安慰和调整,对于有些忙碌于生活的子女就是一种不得不承担的负担,现实的残酷在这时显得尤为明显。

  多数时候,老人和儿女之间需要建立起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桥梁,让情感和题解力达到最高水平,才能弥补现实的缺陷和压力,而这正是常回家看看,多嘘寒问暖的目的所在,对于许多开始进入人生中年的人,其实在孝顺父母的同时也应该花点时间考虑一下未来自己年岁大了应该如何过,我们应该清楚意识到作为父母本身的生活方式,对儿女将来的身心发展和多种选择有很大影响,而一个人的晚年生活质量除了客观原因的影响外,几乎是个人一辈子生活的总结。

  儿女孝顺如果能成为父母晚年生活的唯一标准,那至少说明其一生在物质精神情感上的能力准备和努力还不够。而孝顺父母在传统的标准中,也不仅仅体现在常回家看看上,而是回报和爱。处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对孝顺也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想回家看看 期待父母那祈盼的眼神

查看更多亲情短信相关内容,请点击亲情短信
推荐访问:期盼的眼神作文300 期待的眼神作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