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的感悟范文(通用3篇)

2024-03-18 │ 人生感悟

感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ǎn wù,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出自汉刘向《列女传·张汤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的感悟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的感悟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灵魂。毛泽东的浩翰论著及气势磅礴的诗作,无不展示出一个立意高远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在长期的革命生涯和写作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不仅成为他的思想的最好载体,使得形式和内容完美融合,相得益彰;而且由于其处于特殊的历史阶段,对当时正从草创走向成熟的现代汉语    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性影响。故而对毛泽东语言特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毛泽东的思想,也对如何扫除时下文坛存在的“文字游戏”等诸多不良甚至恶俗的语言现象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言简意丰,继承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

  说到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毛泽东气势恢宏的诗词作品。但事实上,无论是诗词创作还是政论文的写作,毛泽东都堪称语言大师,其文字功夫少有人望其项背。以至有人说,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真正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这应该归功于毛泽东自少年时开始积累的古文功底。毛泽东八岁时被父亲送进私塾,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少年时的毛泽东虽然相当叛逆,但博览群书,钻研文学、历史和哲学,所以精通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深研历史,尤其是中国几千年辉煌的文明史;谙熟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典哲学。而且对自然科学和佛学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应该说,毛泽东是在厚重丰富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他吸取了中国古代汉语言约意丰、强调语法规范、重表现力的特点,并注重实用性,最终形成了言之有物,白话地道,表达清晰,说理透彻,文质彬彬的语言特色。

  这对正在成长中的现代汉语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写作,即已体现出驾驭现代语言的才能。而此时,虽然五四运动已过去一段时期,现代汉语仍处于过渡和转型阶段,不仅文法、句式尚不成熟、规范,也没有多少被公认的典范的现代文可作楷模。现代汉语写作的书面语言不可能凭空产生。如何吸琼纳玉,取之众长,创造出现代汉语的新规范,成为一代新文人的历史使命。人们将古代文言及《三言》、《红楼梦》以来的古白话文,人民群众生活中的语言,欧美诸国语言视作吸取营养的主要来源。但一部分文人学者,包括一些文章大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摆脱不了文言痕迹,谴词造句中存留着过重的旧书卷气。另一部分文人则由于长期受西方语言熏染,也由于专业领域的原因,出现较为严重的欧化倾向。毛泽东的语言则避免了上述两种倾向,从20年代起便做到了规范纯正、畅达明快,少有文言印记及欧化倾向,成为同代文人中使用自然流畅的现代汉语的极少数。无论是作为文艺性论文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哲学论著《实践论》、《矛盾论》,都是现代汉语的典范之作。

  可以作为语言范例的文句在毛泽东的著作里俯拾皆是。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1〕在论述小资产阶级时,毛泽东说,他们“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重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2〕。描摹人物,可谓穷形尽相。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他这样形容农民运动:“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3〕再如,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形容中国革命的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4〕。这类脍炙人口的语句,早已为几代人耳熟能详。

  这些语言不仅合乎语法规范,准确简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而且极富表现力。对毛泽东来说,符合语言的基本要求并不难,但简陋的词句、刻板的文法和章法,只会平淡寡味,对读者毫无吸引力。所以,写文章不仅要追求语言的简明规范和通畅,话要说得明明白白,而且力求富有表现力,力求鲜明的个性和魅力。他自己的写作实践是这种语言追求的最好诠释。

  毛泽东不仅继承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推陈出新,表现出化平凡为神奇的语言才能。他善于从古代历史、文学中吸收大量的成语、典故、熟语和格言警句,并加以提炼改造,赋予新的内涵。如“愚公移山”、“实事求是”、“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钦差大臣满天飞”、“东风压倒西风”、“小脚女人”等等。经过毛泽东点石成金的引用、化用,许多古代词语、民间熟语进入了现代语汇,获得了新的生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语言宝库。

  二、文以载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20世纪的语言哲学告诉我们,语言不仅映射现实,还塑造现实、塑造社会,塑造群体乃至多个个人的生存。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它不仅是政治工具,还是政治本身。人类依靠语言建立秩序,借助语言定义世界与自我,根据语言展开我们最重要的行为。这一观点为我们所揭示出的语言的本体意义,修正了我们对于语言的浅薄认识。

  毛泽东并没有学过语言哲学,却强烈地意识到了语言的重要性。于是他不仅身体力行,在大量论著里展示具体的语言理想和要求,而且决心改造语言,于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发起了整顿文风的“反对党八股”运动,迫切地要求全党改进文风与语言,将文以载道的优良文化传统继承下去。

  毛泽东认为,“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5〕,“从历史上看,党八股是对于五四运动的一个反动”〔6〕。“洋”即不是“土”,不是本土固有的东西,因而它不是一种“旧”,而是一种“新”,是一种“新八股”。这种东西之所以会成为“八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既“洋”且“新”的本性所决定的。“新”说明它尚未成熟,“洋”则意味着它还没有完成“中国化”与“化中国”的过程。外来的现代意念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概念化的阶段,像一个尚未附体的幽灵在中国大地上游荡,向往它、认同它的人们还停留在照抄照搬、鹦鹉学舌的水平,此时出现党八股是必然的。但存在并非都是合理的。党八股面目可憎,即使不被它毒害和俘虏,也会被窒息得喘不过气来。毛泽东为它罗列的八大罪状,在“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语言无味,象个瘪三”这类朴素而传神的嘻笑怒骂中,对党八股的切齿之恨溢于言表,从抨击其“到处害人”到“妨害革命”再到“祸国殃民”,毛泽东想“医治”党八股这个世纪顽症的决心可见一斑。

  毛泽东说:“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这种文风,早已存在,但尚未充实,尚未得到普遍的发展。我们破坏了洋八股和党八股之后,新的文风就可以获得充实,获得普遍的发展,党的革命事业,也就可以向前推进了。”〔7〕

  无论这次运动的结果如何,毛泽东用平地起风雷的大眼界、大情怀与大勇气来破解“党八股”这个大家早已习焉不察且安之若素的无物之阵,由此可见,作为兼理论家和实践者于一身的领袖人物,毛泽东非常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在他看来,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技巧不好有碍丰富内容的表达,但形式最终是为内容服务的。与平淡无味的简陋语言相比,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才是文章的最大弊端。正因如此,毛泽东倡导并发起的“反对党八股”的运动,既成为唐宋以来崇尚文以载道的古代优良文学传统的继承发扬,又成为对流行一时的党八股的一记猛喝,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三、生活、人民群众,是语言的惟一源泉

  毛泽东的语言成为现代汉语的典范,并体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有主观的、客观的,历史的、现实的,群众的、个人的多种原因,但究其实质,“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向生活学习语言”集中地体现了毛泽东的语言观。这绝不仅仅是一个革命领袖人物的平民观的体现,而且是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写作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的真理。

  在《反对党八股》中,毛泽东提出了“三个吸收”: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第三,学习古代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毛泽东始终注意以群众生活语言为基础,努力从上述三方面吸收语言营养,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这正是现代汉语的根本和源泉所在。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

  但毛泽东绝非一个普通文人或文化领袖可比。在其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学习之中,他认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8〕所以,他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不失却自我,充分体现出善于融汇众长的综合能力,吸收群众语言而不失却其典雅高致,吸收古典营养却又戒绝文言痕迹和旧书卷书,吸收优秀外国语言却又不流于繁冗拖沓。这是其超乎常人的语言功力所致,也与毛泽东独立创新的个性相关,是其个性的自然展示。在集农民、学者、政治家、诗人的秉性于一体的毛泽东身上,农民的质朴和率真、学者的渊博和儒雅、政治家的胸襟和胆识、诗人的激情和浪漫想象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其个性突出的语言特征。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杰出的语言大师往往开辟一代文风,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无疑,毛泽东便属于这种产生深远影响的语言大师。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的影响还主要限于党内和军队;而从40年代开始,随着他的历史地位的确立和党的力量逐步左右全国,毛泽东的文章也逐步广泛地影响了社会各阶层。在建国之后,更为几代人耳熟能详。虽然毛泽东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促进了其文章的影响力,但我们必须看到,直至今日,毛泽东的语言所产生的影响仍是一种巨大的无法回避的历史存在。他的文章在现代汉语写作中的地位,对现代汉语发展的意义,他的品格、文采和魅力,对已进入21世纪的中国仍具有表率作用。

【篇2】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的感悟

  党的十九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深刻总结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等重大政治论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确定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指导思想、行动纲领、奋斗目标、宏伟蓝图,吹响了新时代新的伟大进军的冲锋号。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一)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这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是基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总体实现了小康,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从而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基于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奋斗目标有了新要求。这一判断,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更是党的十八大之后5年来全党全国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光明未来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有新任务,就是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要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要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完成新任务,最重要的是有新的理论武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应对我国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变革、新任务、新使命而产生的。

  (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作出了深刻回答,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

  (三)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这“八个明确”,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点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

  (四)准确把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并概括为“十四个坚持”。这“十四个坚持”,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这“十四个坚持”,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始终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特别是十九大以来,我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深刻认识到,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必然和丰富内涵,着重要把握“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而最根本的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这是我们落实十九大部署的各项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障。

  二、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于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保障民生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金融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金融业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要着力防范系统性风险,守住不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些讲话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径和重要的方向。作为金融央企,我们势必要紧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坚定实施集团整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改革发展,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充分发挥共和国保险长子的排头兵作用。

  要当好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排头兵。发挥金融央企示范作用,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投资端、保险端双向发力,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积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型国家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通过旗下的保险、信托、资管等业务,源源不断将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要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排头兵。充分体现央企社会责任担当,加快商业养老、医疗健康和意外责任等保险创新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广领域的保险保障;重点发展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医疗责任、校园安全等领域的责任保险,发挥保险辅助社会治理的作用。积极投身健康中国战略,大力助推脱贫攻坚。

  要当好推进全面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排头兵。坚持国际化视野,加快境外机构发展布局,积极拓展境外保险业务,提升承保能力,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国际产能合作的商业保险需求。加大境外优质资产投资,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当好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排头兵,在港分支机构奋力打造国际化经营特色,积极为香港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保险金融产品和服务。

  要当好全面从严治党的排头兵。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精神,纠正管党治党“宽松软”的局面,奋力擦亮“人民保险服务人民”金字招牌。

  当前中国人保正处在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定谱写人保新篇章的信心和决心。战略定了,关键在人。成功转型最需要也最关键的是三种人的因素:第一个,变革领导者,要像布道者一样去工作,不仅告诉员工应该怎么做,还要告诉他做这件事情会得到的美好是什么,支撑是什么,这种正能量的推进是对所有管理者的新要求。第二个,我们要形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要能够帮助到整个组织做变化,激活组织的活力。第三个就是对人的管理,让专业人,干专业事。作为管理者和执行者,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将旗帜鲜明地弘扬专业精神,培育专业文化,为谱写中国人保事业新篇章而不懈努力。

【篇3】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的感悟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历史证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想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寻找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领导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新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2.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级基础,进而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

  3.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成为先进中国人挽救国家命运和推动历史进程的思想武器。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4.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文化渊源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扬弃,从而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由欧洲形式、俄国形式变成中华民族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体系。因而使毛泽东思想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5.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和形成阶段。

  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从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成熟的标志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

  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等。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形成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理论。其中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等。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创建革命军队、领导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并把它们上升为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

  4.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毛泽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集中体现这些政策和策略思想的著作有:《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不要四面出击》等。

  5.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深入论述了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思想。

  6. 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的建党理论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难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等思想。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和三大法宝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因此,中国革命的对象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一)帝国主义

  作为中国革命对象的帝国主义,指的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帝国主义的侵略,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社会现实,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也是近代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产生的最主要根源。

  (二)封建主义

  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反动的势力,是中国革命最反动的敌人,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控制着中国广大的基层政权,充当各级官吏,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都是依靠地主阶级来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封建主义的统治也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绊脚石。正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性和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使中国生产力十分低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三)官僚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联系,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官僚垄断资本主义,不但压迫工人、农民,而且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中等资产阶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一)反对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它侵略中国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新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因此,在这一背景下,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在中国也没有形成的条件,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人民来说,反对帝国主义,就是要废除一切不平等的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在整个新民主主义时期,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是贯穿始终的。

  (二)反对封建主义

  反对封建主义,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尤其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度;要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革命既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又是对内推翻封建主义压迫的民主革命,这两大任务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地主阶级,因为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反之,如果不推翻封建阶级的统治,就难以组成强大的革命队伍来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除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以外,在国内还要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消除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以及党的建设。

  (一)统一战线

  1.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中国无产阶级之所以必须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由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第一,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具有特殊性。

  第二,中国革命面对的敌人异常强大。

  第三,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

  2.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第一,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政治局面,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第二,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三,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实际状况,决定了可以建立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

  3. 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另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在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主要力量;第二个联盟是统一战线中重要的或不可缺少的力量。它们相互作用,互相促进。

  4. 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第一,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第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

  第三,坚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5. 统一战线的主要历史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和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性质决定的。

  第二,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这是由工农联盟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决定的。

  第三,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斗争的手段是批评和教育,其目的是巩固与他们的联盟。

  (二)武装斗争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第一,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

  第二,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拥有庞大的反革命武装,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对中国革命实行武装镇压。因此,中国革命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三,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是长期的。

  2. 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这是因为:首先,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次,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再次,农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战略基地。

  3.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

  其次,坚定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的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型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这一宗旨是通过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来实现的。这三大任务是:战斗队(即打仗)、工作队(即做群众工作)和生产队。这三大任务的执行,保证了革命战争的顺利进行。

  最后,坚持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毛泽东把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基本原则概括为三大原则,即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

  4. 人民战争思想及战略战术原则

  (1)实行人民战争路线。具体包括: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正规军、地方军与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灵活运用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三种基本作战形式,进行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人民战争。

  (2)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具体包括: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方针,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思想以及十大军事原则等。

  (三)党的建设

  1. 党的思想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党员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党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使全体党员自觉地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并创造了“整风”这一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2. 党的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党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建设。

  3. 党的组织建设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就是要扩大党的组织,纯洁党的队伍;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党;要实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要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铲除宗派主义,加强党的团结与统一。

  4. 党的作风建设

  毛泽东将党的作风科学地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三节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和性质

  1.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所谓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民主与对敌人专政相结合,即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统一的国家政权。

  2.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仍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具体实现形式。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享受民主权利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执行的是无产阶级政策。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任务

  1.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第一,从阶级专政的范围来看,人民民主专政把民族资产阶级划入人民的范畴,而不是作为专政的对象。

  第二,从国家政党制度看,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一党制。

  第三,从对国家政权本质的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将“民主”与“专政”并列,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四,从国家政权的发展趋势看,人民民主专政衔接两个革命阶段,民主的范围不断扩大,民主制度不断发展健全。

  2.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就是保卫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职能和历史任务问题上,始终坚持马列主义这一基本理论思想。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第一,全国的解放和统一,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二,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三,土地改革的完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巩固了工农联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第四,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稳定了社会秩序。

  第五,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包括:

  第一,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

  第二,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组织形式是:临时性的、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小组;统一领导、统一经营、分散生产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生产资料集体所有、集体生产劳动、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业生产合作社。

  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运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4.4%,公私合营经济占7.3%,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0.1%,个体经济则下降到7.1%。这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了,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建设

  1.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从此,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目标。

  2.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谓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遵守宪法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关于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针。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文化工作的方针;在同年8月,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这是发展艺术、科学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

  (2)关于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毛泽东非常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强调用共产主义的情操和风格去武装人民,提倡遵守社会公德、坚持政治道德等。

  (3)关于科学技术工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思想。

  (4)关于知识分子工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知识的力量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其主要精神是:要造就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党制定了对待知识分子的正确方针和政策,对知识分子提出了“又红又专”的要求等。

  4.加强党的建设

  主要内容有: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武装全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等等。

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的感悟范文(通用3篇)

查看更多人生感悟相关内容,请点击人生感悟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