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家庭教育案例(合集五篇)

2023-11-30 │ 成功哲理

疫情阻隔不了家长们“疫”起学习的热情,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如花开,似树长,需要时间,需要阳光、空气、雨露,需要家长的悉心呵护和引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功家庭教育案例(合集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1

有这么一组数字:《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书累计印数近300万册,156集同名动画片在多家电视台热播;有这么一件趣事,曾有个小男孩气呼呼地对父亲说:“你再打我,我就不要你了,去找„小头爸爸‟。”“大头儿子”这个大脑瓜里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和他的小头爸爸、围裙妈妈一起,演绎了一个个温馨美丽的故事,打动了千千万万孩子的心。生活中真的有大头儿子吗?大头儿子的妈妈——作家郑春华生活中又是怎样一位母亲呢?创作的灵感确实源自这位女作家的大脑袋儿子。十多年前,每逢节假日,郑春华和先生都要带着平日全托的儿子外出痛痛快快地玩耍。一家人在草坪上、在大海边尽情嬉戏。有时,郑春华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父子俩的欢声笑语会引起她莫名的感动。作为少儿读物的编辑,她曾听到孩子们太多的抱怨:“爸爸回家只知道看报纸。”“爸爸要看足球比赛,我就不能看动画片了。”“爸爸从来不跟我玩,不关心我。”

孩子们对父爱是多么渴望。那一刻,女作家的心弦被拨动了。她要用自己的笔,描绘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 而“大头儿子的妈妈”也成了作家郑春华的代名词。如今,当年蹒跚学步的大头儿子,已是名牌大学一位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了。这位作家妈妈的育儿经是如何抒写的呢?

让孩子从小读到最优秀的故事。大头儿子出世的时候,郑春华已是以《圆圆和圈圈》、《紫罗兰幼儿园》等儿歌、童话而引人瞩目的青年女作家了。作家妈妈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儿子才半岁,她便把他抱在膝上讲故事。一次,郑春华捧着杂志给儿子讲故事,偶然翻到自己的作品,就把名字指给儿子看。以后儿子一翻开书,就找妈妈的名字,还从此迷上了认字。那时大头儿子才三四岁。无论到哪里玩,他只要看到字就要求大人念给自己听。字认多了,儿子出去玩都带着书,

会一个人安静地看上半天。有时大头儿子到妈妈的出版社玩,最吸引他的不是花园里的假山、大人们给的零食,而是堆满了书而显得逼仄的图书门市部。他一头扎进花花绿绿的书堆里,叔叔阿姨们逗他也不搭理,直到出版社下班的铃声响了,才老大不情愿地站起来。

不过,书虫儿子也有让妈妈烦恼的时候,他趴着看书,蜷着看书,上学前吃早饭时看书,作业顾不上做还看书。每次吃饭作家妈妈就成了女巫,歇斯底里地尖叫三遍,儿子才边嘟哝着“烦死了”,边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本。直到一个夜晚,当妈妈的突然发现儿子泪水涟涟,手边是一本美国作家怀特的《夏洛的网》,心里掠过一阵欣喜。四岁半的儿子被一个优秀的儿童故事打动了。郑春华她把儿子柔软的身子搂在怀里,任儿子放声大哭。她仿佛听到,一颗文学的种子轻轻落到儿子稚嫩心灵的声音。

孩子的优点永远比缺点多。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大头儿子成长之路也有磕磕绊绊。进入小学不久,郑春华就发现个性很强的儿子,和老师相处不太协调。郑春华从儿子每天上学前的“吻别”,意识到儿子的焦虑。儿子和所有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一样,心灵正面临着巨大的转折。她决定为儿子换个班级,可儿子却不愿意,垂下了大脑袋:“新老师不会要我的,我很皮的。” 郑春华耐心地说:“我见过新老师了,她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有信心吗?”儿子点点头,满怀信心地去新班级了。

当妈妈的当然知道,换了班级儿子还会遇到各种挫折,儿子这个班里调皮蛋的“四大天王”,怎么改得了顽皮的天性?关键是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你的优点比缺点多”,这是郑春华家长会回来经常说的话,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相信老师是喜欢他的。每当听到这话,儿子黑亮的眼睛瞬时放出异样的光彩。

发现孩子,读懂孩子。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温馨快乐的家庭不同,郑春华觉得自己的童年充满爱的缺失和遗憾。那时工作忙碌的父母很少陪伴她,她最羡慕的是牵着父母的手的邻家小女孩。所以,当儿子降临人世,她想得最多的不是让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而是怎样去发现他、读懂他、理解他。

孩子的优点永远比缺点多。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大头儿子成长之路也有磕磕绊绊。进入小学不久,郑春华就发现个性很强的儿子,和老师相处不太协调。郑春华从儿子每天上学前的“吻别”,意识到儿子的焦虑。儿子和所有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一样,心灵正面临着巨大的转折。她决定为儿子换个班级,可儿子却不愿意,垂下了大脑袋:“新老师不会要我的,我很皮的。” 郑春华耐心地说:“我见过新老师了,她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有信心吗?”儿子点点头,满怀信心地去新班级了。

当妈妈的当然知道,换了班级儿子还会遇到各种挫折,儿子这个班里调皮蛋的“四大天王”,怎么改得了顽皮的天性?关键是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你的优点比缺点多”,这是郑春华家长会回来经常说的话,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相信老师是喜欢他的。每当听到这话,儿子黑亮的眼睛瞬时放出异样的光彩。

发现孩子,读懂孩子。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温馨快乐的家庭不同,郑春华觉得自己的童年充满爱的缺失和遗憾。那时工作忙碌的父母很少陪伴她,她最羡慕的是牵着父母的手的邻家小女孩。所以,当儿子降临人世,她想得最多的不是让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而是怎样去发现他、读懂他、理解他。

那天,儿子告诉她,他喜欢班上的一个女孩子,因为那女孩像小猫似的很温顺,还建议妈妈去看一看。过了不久,儿子又说,自己长大了要和那个女孩子结婚。郑春华一点都不大惊小怪,而是说:“可以啊,等你到了结婚的年龄,如果你还喜欢她,妈妈完全同意。”儿子开心地倒在床上。当儿子童言无忌时,郑春华不但没有责怪儿子,而是为儿子已经知道去“爱”别人而欣喜。她深知,一个生活在浓浓爱意氛围中的孩子,爱的种子会不知不觉在心中发芽。

对于孩子,理解并不意味着迁就。一次,儿子在班上吃东西,班主任走过去,儿子指着前面的女孩,说是她给的,老师便过去批评那位女生。郑春华刚好目睹了这一切,心里挺不是滋味。虽然孩子的举动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懂得承担责任比功课优秀更重要。她考虑了整整一星期,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妈妈单位里搞活动,妈妈在车上拿出一包话梅分给大家吃,结果有位同事吃完了就把核吐在地上。社长看到了过来批评她,她说话梅是妈妈带来的。社长就过来批评妈妈了……儿子的脸涨红了,说:“这是叛徒行为!” 郑春华立即不失时机地说:“那你好像也当过这样的叛徒。” 儿子眨着黑亮的眼睛,若有所悟。她相信,虽然儿子还小,但以后遇到负有责任的事时,也会勇于承担。和儿子共同成长。儿子不仅给了郑春华创作的灵感,而且激励着她和儿子共同成长。一本本新作诞生了,一个个儿童文学大奖获得了。儿子在成长,当妈妈的不愿让自己融化掉,她要继续建造自己的世界。因为在她看来,孩子需要的是一个能读懂他并理解他的朋友,而不是需要一个为了爱掏空了自己的母亲。如今大头儿子已成了阳光大男孩,而“大头儿子”家族又添了新的成员:“大头儿子和动物”“大头儿子大海边”……长不大的“大头儿子”,会让一代又一代的同龄孩子着迷。新作不断的同时,家里又添了个被大头儿子称为“小饼干”的妹妹,一个和哥哥一样爱听故事的小女孩,一个小鸟般不停叽叽咕咕的女孩子。女儿的童言稚语,又在不断变成作家妈妈笔下动人的儿歌和优美的童话。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2

用了一晚上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宋丹丹的情感自传《幸福深处》,印象最深的是她用娓娓道来的笔触,写下的关于儿子巴图的段落 篇章。巴图在六岁之前,生活在和睦温馨的家庭中,爷爷英若诚,父亲英达,母亲宋丹丹都是被媒体关注的公众人物,他经常跟父母一起接受媒体的采访,是个幸福得让人羡慕的孩子。六岁生日之后,宋丹丹与英达婚姻解体,巴图先随父,后跟母,父亲再娶,母亲又嫁,。经历这一系列人生变故他,假如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当,他极容易成为那种心理有阴影,性格偏激的孩子。但是,他没有。在宋丹丹细致的呵护和宽严适度的管教下,巴图在特殊的成长环境中,却学会了爱,学会了宽容,直至成长为一个快乐、幽默、懂事的青年。这一切,与宋丹独特而理性的教子观有很大关系,现将其整理出来,供为人父母者借鉴:一不姑息孩子的“品质问题”巴图3岁时,宋丹丹和小阿姨带他去自由市场,巴图在一个卖书的地摊前停住,向小阿姨申请买一本。小阿姨对他说:“管妈妈要,妈妈有钱!”“妈妈,我要这个!”巴图指着一本精装的连环画书,理直气壮地向妈妈张口。但是,宋丹丹却拒绝了他,并解释道:“这本书太贵了,妈妈需要考虑,可能你得等到妈妈下个月发工资。”宋丹丹本意是不能让儿子感觉想要什么都唾手可得,养成他娇纵任性,自我中心的性格。巴图毕竟是孩子,他立刻作出他那个年龄孩子常见的举止,就是“哇”地一声大哭起来,然后坐在了地上。面临此情此景,宋丹丹坚决地对小阿姨说“不要理他!”,“我们走。” 然后直直地往前走,并警告小阿姨不许回头。结果,巴图哭声渐小并快步跟上她们。宋丹丹并没有就此罢休,回家后赶紧关起门来,跟三岁的巴图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提醒巴图他做了一件“特别丢脸”的事情,因为“想要什么不给就坐在地上大哭”是最令人讨厌的了,所以巴图今天的行为“很伤她的自尊”。幼小的巴图眼泪一次次涌出眼眶并告诉妈妈:“我改”。我想,看到这个故事的父母,可能都会认为是宋丹丹小题大做。孩子要的是书又不是别的,何况年龄那么小。但宋丹丹的做法绝对正确,而且蕴涵着极深的心理学道理。0—5岁是孩子性格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父母规范孩子的行为,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俗语“三岁看到老”及西方很多早期教育的理论都证明了这一点儿。很多孩子年幼时,都有过跟巴图类似的行为,看到好东西就想要,达不到目的时就用哭来威胁父母,而很多父母因为爱,因为不忍心,往往迁就孩子,在孩子的哭声中妥协。结果,孩子凭借“哭”这个利器,在家中横行霸道,让父母束手无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私自利,为所欲为的不良性格。用了一晚上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宋丹丹的情感自传《幸福深处》,印象最深的是她用娓娓道来的笔触,写下的关于儿子巴图的段落 篇章。巴图在六岁之前,生活在和睦温馨的家庭中,爷爷英若诚,父亲英达,母亲宋丹丹都是被媒体关注的公众人物,他经常跟父母一起接受媒体的采访,是个幸福得让人羡慕的孩子。六岁生日之后,宋丹丹与英达婚姻解体,巴图先随父,后跟母,父亲再娶,母亲又嫁,。经历这一系列人生变故他,假如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当,他极容易成为那种心理有阴影,性格偏激的孩子。但是,他没有。在宋丹丹细致的呵护和宽严适度的管教下,巴图在特殊的成长环境中, 却学会了爱,学会了宽容,直至成长为一个快乐、幽默、懂事的青年。这一切,与宋丹独特而理性的教子观有很大关系,现将其整理出来,供为人父母者借鉴:一不姑息孩子的“品质问题”。巴图3岁时,宋丹丹和小阿姨带他去自由市场,巴图在一个卖书的地摊前停住,向小阿姨申请买一本。小阿姨对他说:“管妈妈要,妈妈有钱!”“妈妈,我要这个!”巴图指着一本精装的连环画书,理直气壮地向妈妈张口。但是,宋丹丹却拒绝了他,并解释道:“这本书太贵了,妈妈需要考虑,可能你得等到妈妈下个月发工资。”而宋丹丹对幼小的儿子出现的不良行为,既不姑息也不迁就,而是从严教导,让巴图自律而随和,从不“自我中心”。这种理性而明智的教养方式,值得家长深思。二.孩子是夸大的。孩子生病都怕吃药。巴图却得意洋洋地告诉别人“我最不怕吃药了!”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幸福深处》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巴图生病,医生开了中、西两种药。宋丹丹先给他吃了西药,他很乖。宋丹丹就当着巴图的面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然后宋丹丹再把中药端给巴图。巴图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在场的人都对巴图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巴图都不怕了…从诸如此类的故事中,宋丹丹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即: 孩子不是骂大的,孩子是夸大的。她认为:一定要经常发现孩子的优点,随时表扬,因为表扬比批评重要得多。她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当着别人的面她从不吝惜对巴图的夸奖,有一次巴图到医院去看望爷爷,她就对好几个护士讲他是多么懂事,巴图很注意地听着,然后悄悄走过来,咬着妈妈的耳朵小声儿说:“妈妈,我知道你多么爱我,因为你总是对人夸奖我。”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赏识,孩子年幼且无助,又没有能力很好地评判自己,尤其需要父母的赏识和鼓励。在赞美和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更自信,更阳光。而宋丹丹不失时机的赞美,也为巴图奠定了快乐,自信,幽默,开朗的性格特质。三.让孩子心中装满爱。宋丹丹和英达分手后,巴图的监护权先是给了英达,宋丹丹到美国调整心态,才发现,离开儿子是自己一生中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受不了对儿子牵肠挂肚的思念,她归国后要回了儿子的“监护权”。宋丹丹意识到:父母离婚给未成年的孩子带来的,除了“害怕”就没有别的了。他不可能懂,也没能力表达。所以,把巴图接到身边以后,她从来不在他面前讲他父亲半点“不好”,她不想让儿子在心里困惑父亲的为人。如果说从前英达在巴图心目中是榜样,是权威,是偶像,那么宋丹丹希望他一直相信这一点。她还很形象地比喻说:“我从来不以为孩子越怨恨父亲,便越是会爱我。孩子的爱不是一盆水,倒给了爸爸,妈妈便没有了。它更像一口井,如果你在他幼小的时候教会他如何去爱,在他漫长一生中是受用不尽的,他会爱朋友,爱师长,爱生活,更爱父母。而一个心里被灌输了”恨“的孩子,属于他的那口井就干涸了,他不爱父亲,同样不会爱母亲,他很自私,只爱自己。”为了让巴图心中无恨,装满爱。她让巴图帮她决定再婚的对象,条件是要爱她也爱他的。她促成了巴图跟继父之间的亲密感情。难能可贵的是,在她家一个摆放生活照的中式柜子上,她还特意摆上英达和巴图的合影。使巴图明白血缘是不能忘记的。她这样处心积虑的结果,使得巴图没有背负父母之间的恩怨,成为再婚家庭中的情感大使,始终明亮,快乐,幽默,不但爱妈妈,爱继父,还爱继父的女儿,一个跟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姐姐。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如何教育孩子则是一门艺术,宋丹丹凭着充沛的母爱和悟性,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这门艺术。我对宋丹丹的喜欢,源于她在春晚表演的几个小品。看了《幸福深处》之后,却不由自主地被她的教子方略,被她对孩子充满理性而智慧的爱而深深打动……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3

接纳应该成为每位家长教育子女必须拥有的一种能力。所谓接纳,通俗的讲,就是在与人接触、沟通、互动时,注意接收、解读、容纳对方传达出的各种信息,转换角色和看问题的角度,客观、具体地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妥当、有效、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回应。接纳的核心是“理解”,心理学叫“同理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

经常听许多家长说,现在的孩子难带,很难沟通。究其原因,不排除孩子自身的问题,但家长能不能以“同理心”将心比心的对待、接纳孩子的情绪、想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被错误地“定位”:

有的孩子被当成是父母的“下级”,因此他们必须听从父母的一切命令,让好好读书就好好读书,不许乱说乱动,孩子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可以随便处置。无论是冷漠还是溺爱,都会对他们贻害终身。

有的孩子被父母当作“商业伙伴”。父母教育孩子完全用物质刺激来展开,这回你考了100分,我奖你100元钱,下回没有考好,就打屁股,这种唯成功论往往导致孩子们的智力畸形发展,使他们的品格无法与智力同步成长发育。

有的孩子是父母的“储蓄所”,父母待孩子好的原因是给未来

“种”福利,父母常常告诫子女,“我们待你这么好,将来你怎么报答?”这样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可以给自己光耀门楣,否则就白养了。这种教育方式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交易甚至是不平等对待的财产型教育方式,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很压抑,难以舒张个性。

而有些孩子则沦为父母的“出气筒”,甚至是许多心灵不健康的大人肆意羞辱、发泄、虐待的对象,这样的孩子是最悲惨的,他们往往身心备受摧残以至于无法成为正常的人。

此外,在一些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有的由于难以获得全部的父母之爱而情感人格残缺,导致自卑、自闭,心灵无法健康成长。

日常生活中经常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自言自语地说:这道题太难了!妈妈接过来说:“肯定上课你没注意听讲,否则怎么会觉得难呢?” 这种反应就不是同理心,就没有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何想法,给孩子的感受是指责。这种做法使本来就有些焦虑的孩子越发焦虑,产生妈妈不理解自己的想法。如果对妈妈的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讨厌妈妈,妈妈和孩子的沟通一定会出现梗阻。让我们再看两个案例:案例一、孩子考试没考好,作为家长,你面对这一事实,应该怎样回应呢?家长甲;又没考好,你怎么这么笨?这么让我失望啊!

家长乙:你能不能说一说这次考试为什么没考好?家长丙:没事儿,只要你努力就行了,妈妈以前也怕考试。家长丁:我知道没考好你很难受,我也知道下次你特别想考出好成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妈妈相信你,也愿意为你加油,和你一起努力„„. 四种不同的回应会产生不同的效应:第一位家长的回应没有接纳孩子的情绪,把孩子没考好归因于笨,给孩子种下了负面的种子;流露出自己的失望情绪,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第二位家长以问题开始回应,虽然不会孩子已负面影响,但往往是孩子觉得你不了解她,感觉不到同频,对你产生怀疑、不信任,甚至反感。第三位家长的回应并不是接纳,而是赞同。接纳并不等于赞同,接纳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恢复积极正面情绪和想法,然后推动他成长、进步和提高。单纯的安慰和纵容不是目的,会让孩子产生什么都无所谓、不思进取的思想苗头。第四位家长的回应,语气中充满了接纳,尤其是“我也知道下次你特别想考出好成绩”这句话既深入对方内心深处,又巧妙地激励、推动对方去争取下一次考出好成绩。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4

李嘉诚对两个儿子的培养教育抓的很早。他要求儿子生活上克勤克俭,不求奢华;事业上注重名誉,信守诺言。他特别教导儿子套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要努力工作。当李泽钜和李泽楷到八、九岁时,李嘉诚召开董事会,就让儿子坐在专门设置的小椅子上列席会议。开始兄弟俩觉得新奇好玩,瞪大眼睛,认真听父亲和各位董事讨论工作,有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吹胡子瞪眼睛,兄弟俩吓得哇哇直哭,李嘉诚说:“孩子别怕,我们争吵是为了工作,正常现象,木不钻不透,理不辩不明嘛!”有一次李嘉诚主持董事会讨论公司应拿多少股份的问题,他说:“我们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我主张只拿9%的股份。”董事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争论不休。这时李泽钜站在椅子上说:“爸爸,我反对您的意见,我认为应拿11%的股份,能多赚钱啊”弟弟李泽楷也急忙说:“对只有傻瓜才拿9%的股份呢!”“哈哈,”父亲和同事们忍俊不禁。他说:“孩子,这经商之道学问深着呢,不是1+1那末简单,你想拿11%发大财反而发不了,你只拿9%,财源才能滚滚而来。”实践李嘉诚的决策是英明的。公司虽然只拿了9%的股份,但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后来李泽钜和李泽楷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想在父亲的公司施展才华,干一番事业。李嘉诚沉思了片刻说:“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兄弟俩都楞住了,说:“爸爸,别开玩笑了,您那么多公司不能安排我们工作?”李嘉诚说:“别说我只有两个儿子,就是有20个儿子也能安排工作。但是,我想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兄弟俩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把他们推向社会,去经风雨,见世面,锻炼成材。兄弟俩到了加拿大,李泽钜开设了地产开发公司,李泽楷成了多伦多投资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李嘉诚在香港常常打电话问兄弟俩有什么困难他可以帮助解决。兄弟俩总是说:“谢谢爸爸的关心。困难是有的,我们自己可以解决。”其实李嘉诚不过是随便问问,并不真的想帮助他们解决什么困难。当然兄弟俩对父亲的为人最清楚了,你真的求他帮助解决困难,他也不肯帮助。父亲的“冷酷”得似乎不近人情,但兄弟俩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兄弟俩在加拿大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的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两年后,李嘉诚把兄弟俩召回香港,满面春风地说:“你们干的很好,可以到我公司任职了。”并面授他们一些经验说:“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会有助于你们的事业。”

李嘉诚欣慰地看到两个儿子的迅速成长和出色业绩,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宣布退休了。每当人们称赞兄弟俩时,李泽钜说:“感谢父亲从小对我们的培养教育,它是最好的商业教师,尤其在教授“不赚钱”这点上。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最主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5

列宁八岁那年,有一次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夭娜阿孩子到阿尼亚姑妈家中作客。活泼好动的小列宁(爱称沃阅佳),不留神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谁也没有看见。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而小沃洛佳因为害怕在生人家、在不大熟悉的姑妈面前说出实话,所以他也跟看大家大声回答。“不——是——我!”然而,母亲已经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沃洛佳打碎的。

同为这孩子性情激烈、好动,曾经发生过损坏物件的事情。应该怎样对待小沃洛佳隐瞒真相的过错呢?当然,最省事的办法是直接揭穿并处罚他。这洋,父母和孩子都可立即“如释重负”。但是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并没有这闻做。她认为,重要的是了解儿子犯错误后是否对自己的不诚实行为有认识,要针对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启发他的觉悟。于是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在三个月内一直保持沉默,等待着从儿子的良心中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

她敏感地意识到,良心正在折磨着沃洛佳。有一天,在孩子临睡前,她走到孩子跟前,抚摸着他的头,不料孩子突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骗了阿尼亚姨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打的。”听着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安慰了儿子,说给阿尼亚姑妈写封信,姑妈一定会原谅他的。看着这聪慧、天真、淘气的孩子的成长,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快活地笑了。使她非常高兴的是,在儿子内心深处进行的这场道德斗争中,美的、诚实的品质取得了胜利。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合集五篇)

查看更多成功哲理相关内容,请点击成功哲理
推荐访问: